close
七月底八月初,是各學校甄選代理代課老師的旺季。
 
這次我們學校需要五個科目共七個名額的代課,結果第一次甄選時,除了國文科外,幾乎都是同額競選,甚至還有某科是兩名代課缺額,卻只來一位老師報名,另外兩個科目則是完全沒人來報名的慘況。七月三十一日第一次代理教師甄選考完後,有兩位老師考上我們學校,卻另外也考上其他更市區或離家近的學校,所以放棄錄取資格。於是,下個星期的第二次甄選,我們還有五個科目共五個缺額的代理代課老師需要甄選。
 
第二次是否能找齊需要的代課老師,大家都完全沒有信心。但無論找齊與否,教務處配課排課的作業在八月上旬都必須進行了。如果再找不到,只好就現有老師拼命抄鐘點也“操”大家的老命了。
 
不獨我們學校如此,很多大型的學校第一次的代理代課缺額都是二、三十位的出缺,更偏遠的學校則可能到開學都還聘不齊老師。
 
許多人可能都很納悶,不是聽說全臺灣的「流浪教師」很多嗎?為什麼學校卻找不到代課老師呢?前幾年我也曾有這種疑惑,後來我漸漸歸納出幾種可能。
 
首先,流浪教師想要的是「正式教師」這份工作,代課老師只是無可奈何的替代選擇。
 
早年公立學校整體缺額還很多時,今年考不上正式教師,明年還有機會,而豐富的代課經驗,往往是考上教職的必經歷程。有些學校,甚至會在隔年的正式教師甄選優先錄取曾在自己學校代課且表現優異的老師,所以暫時無法考上正式教職的流浪的老師,都會努力再去考個代課老師,為自己的經歷加分,或是預先卡位。至少至少,代課老師也是一份有收入的工作,能保證自己這一年生活無虞,所以六、七年前我們在招考代課時,報名人數之多往往要動員不少人力來受理報名和參與試務工作。
 
然而現在很多學校因為即將面臨的少子化問題,多半不再開正式教師的缺額,轉而以代課缺來撐過這些年的過渡情況。漸漸的,不但各大學的師資課程班都在萎縮中,連原本修過教育學程的人也不見得想走教職這條路了,於是,除了「正式教師」的考試依然僧多粥少盛況空前外,很多學校的代理代課教師甄選,都是「等嘸人」的窘況,我們學校規模不大,交通又不便,即使代課甄選都免收報名費了,想找個代課老師,都幾乎乏人問津。簡直就面臨只要有人來考就錄取的狀況了。
 
第二,即使來年仍有志參與「正式教師」甄選的人,他們寧可將時間花在閉門苦讀以提高筆試成績,也不想“浪費”一年寶貴的時間在代課老師的工作上。
 
不可諱言的,為了“維護”教師甄選的公平性,各縣市的教師甄選不是將筆試的分數訂為門檻,再不就是至少佔40%。因為大家都傾向認為,筆試較公平客觀,而試教和口試可能比較主觀,而且還有循私作假的可能。
 
筆試考什麼?我看過幾次筆試的題目,除了任教科目的專門科目考試外,共同必考科目通常就是「教育專業科目」。而這類的考題除了極少數是問實務或理念的申論題,多半都是好評分又看起來有標準答案的教育思想、理論題。例如「某某教育名言是誰說的」,「某某理論是誰提出的」、「幾年幾月公布的某某綱要,重點包括什麼?」…有時我真納悶,熟背這些理論,和他們未來能成為適任的好老師,真的有關係嗎?
 
我倒認為精熟這些教育專業科目,應該是由師資培育機構把關,到達某種標準就認定合格即可。教師甄選,應該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例如教師的人格特質、例如教師的情緒管理、例如教師的專業熱誠、例如教師的溝通能力…而這些,卻只有各十分鐘的試教和口試來檢驗。
 
很不幸的,據我親身的經驗,這些年來,透過這種甄選方式考進來的老師,就發現了不少熟背教育理論,但毫無熱誠、不會教學或情緒管控不佳的老師,他們自己也在教育的這條路上跌跌撞撞,自己深受挫折,學生更是受苦。
 
但「考試引導考生準備的方向」。於是有志正式教職的老師寧可在家熟背教育專業科目,也不想花一年去當代課老師,在某些流浪老師的認知裡,代課老師就是會被學生、家長歧視、會被正式老師拗、會被行政操、累得要死、毫無尊嚴,完全沒時間準備教師甄選的爛工作。
 
這類的想法,另有討論的空間,未必對也未必不對,但這卻造成了各校找不到代課老師雪上加霜的困境。
 
最後,「代理代課老師」就像臨時人員一樣,並不是個穩定的工作,一年一聘,待遇、福利,絕對比不上正式老師,所以並不吸引人。很多屢次考不上正式教職的人,可能已紛紛轉行或另謀他途了,漸漸的,愈來愈少人想考代課老師。
 
總之,大家有個錯覺,以為流浪老師多,代課一定很好找或很熱門,其實對多數不是台北市或不在熱鬧地區的學校來說,這幾年找代課老師都是一場辛苦的挑戰。學校找人急,找不到工作的流浪老師也急。而在找不到人,只好屢屢放寬報名標準,甚至有人來就好的得不將就的狀況下,犧牲的,還是學生的教育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dywolf 的頭像
    greedywolf

    校園圍牆內的探索

    greedy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