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悲哀不在於缺乏足夠的能力,而在於未能利用與生俱來的天賦。」
「發現我的天才」這本書是去年買的,去年也看完了,但最近又把書裡的論點重新複習整理一下。再看一次覺得書裡有很多值得再思考分享的觀念。 這本書封面的介紹詞是這麼寫的:
「全球兩百萬人以行動證明,『勤能補拙』是葬送成功的途徑!古有名訓皆言苦,但鐵杵何須磨成繡花針?與其浪費時間吃得苦中苦,何不打開上天賜與的禮物。忠於本能,讓優者更優,控制點的損害程度,成為天賦能力錦上添花的天才工作者。」
我覺得這段文字寫得相當好啊,好像看完這本書之後,會有什麼神奇魔法讓自己變成天才似的。不過這本書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目與討論,我也不是在它剛出版的時候買的,而是要買別本書時,才順便看到它的。
看完書之後,我隱約有點了解為什麼它並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討論:因為,它的論點,可能和我們一直以來,比較花心力重視的東西如改進缺點啊!自我挑戰啊都不太一樣,因為它要我們少花時間在改善缺點上,而要多花時間去發展自己的天賦。
優者更優,弱者恆弱
正如作者所說,幾世紀以來,人們將注意力放在改進缺點與失敗。我們有很多描述弱點、疾病的詞彙:神經病、憂鬱症、歇斯底里、精神分裂症等,但描述能力的語言卻相當稀少。頂多是看來很主動、應對有技巧等泛泛之論。
全世界的學校與公司都在鼓勵大家找出自己的缺點,加以分析改進。這是因為我們常會有兩項錯誤的假定:
一、每個人經過學習幾乎都能勝任每件事。
二、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於他最弱的領域。
然而作者明白指出,這不是能力開發,而是「損害控制」(damage control)。「損害控制」無助於員工或組織達到世界級水準。想想的確是如此,不管企業或學校,我們教育或訓練的重點常常都是在「缺乏」或「不足」的部份。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勤能補拙;我們要求員工全力以赴,事事要做到最好。做不到,表示努力不夠、表示不夠積極,要更努力。但是,這些企圖補救缺點、消弭能力缺陷的訓練計畫也好、補救措施也好,最後常常落得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的下場。
為了破除這種惡性循環,作者提出新的假設:
一、 每個人的天賦都是持久而獨特的。
二、 每個人的最大成長空間在於他最擅長的領域。
這種新的管理看法,來自於蓋洛普公司三十年來,持續針對各行各業的卓越人士進行系統化研究。他們想了解為什麼這些人能做得這麼好。經由觀察、聆聽整理這些傑出人士如何形容自己的工作,逐漸從豐富的證言中萃取三十四種模式,稱為「主導特質」(themes)。研究中發現這三十四種主導特質是人類最普遍的天賦。而這三十四種主導特質有眾多不同的組合,足以解釋人們卓越的表現。
或許這三十四種主導特質並無法完整捕捉人類的每一種特質,掌握每個人無限的變化。就像綱琴的八十八個琴鍵,每個琴鍵無法單獨彈奏出每個音符,但是組合起來,就可以將古典莫札特到瑪丹娜的每一首曲子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這三十四種特質若再搭配洞察力與理解力,將有助於捕捉每個生命的獨特主導特質。
書中對能力的定義是:「在一個活動中持續近乎完美的表現。」想活出自信人生最重要的三項原則:
一、能力必須是常態的表現。偶一為之好表現稱不上是能力。唯有了解自己做某件事時能週而復始、樂此不疲並表現傑出,才稱得上是一種能力。
二、卓越不代表全才。成功者很少是全方位人才,但必然特質鮮明。
三、唯有將能力發揮到極致才能脫穎而出,而不是去改善弱點。這並不是要大家忽略弱點,反而應該採取更有效的方式,找出控制弱點的方法,因此有餘力去磨練能力、精益求精。
我想,作者對能力的解釋很實際,很有建設性。能力就像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一樣,某一天,天賦的開關被打開了,我們會沈醉、會狂熱、會樂此不疲,而且比其他人做得好。也唯有從事合乎我們天賦的工作時,我們會得心應手、不以為苦。甚至花最少的力氣、就能獲得最大的成果。
有時,我們可能因各種因素暫時無法發揮那些天賦,因為現實的壓力一度澆熄了這些渴望,然而一旦衝動擺脫了長久的桎梏,渴望將有如脫韁野馬。例如書中所舉的布克獎小說家得主Penelope Fitzgerald因為嫁個酒鬼丈夫,必須扛起家計,直到五十多歲才能如願實踐寫作的願望,她卻能在二十年間出版十二本小說,備受推崇。
又如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對創作的熱情因為家計壓力不得不中輟,有六十年沒碰畫筆,直到七十八歲從農場退休後,才得以釋放天賦。在之後的二十三年,她留下數千幅來自兒時記憶的畫作,開過十五場個展,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家「摩西奶奶」。
天賦假不了,訓練真不了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練習和學習讓我們增加知識和技巧。但是,光有知識或技巧雖然有助於人們的表現,避免錯誤,但是缺乏天賦,仍無法讓人脫穎而出。相反的,在發展能力時,若能將技巧結合天賦,技巧的價值將無與倫比。因為技巧決定一個人能否做某一件事,然而,天賦透露這件事能做得多好,多久做一次。
任何人都有某些天賦,若能找到有效運用此模式的方法,結合知識與技巧,就能變成一種獨特的能力。作者舉了律師大衛.鮑依為例,鮑依是一位「讀寫障礙」者,在代表美國政府對抗微軟的反托拉斯官司擔任律師代表時,他避開冗長複雜的字彙、用字淺顯,反而使鮑依的論點很容易懂,廣受大眾觀迎。「讀寫障礙」對鮑依來說是一種天賦,因為他找到有效運用此模式的方法,結合知識與技巧,變成一種獨特的能力。 相反的,改進缺點的「損害控制」雖可以避免失敗,卻無法讓你更優秀。
看到這一段也許會令很多人不舒服,因為我們一直篤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勤能補拙」,但作者的理論,卻否定了我們曾經做過的努力。但在發火之前,請先看作者怎麼說缺乏天賦卻反覆訓練的缺點:
「缺乏潛在天賦卻進行反覆訓練的危險在於,可能在獲得改善之前已經筋疲力盡。想在任何活動上進步都需要恆心。為了避免懈怠,需要動力,必須用方法在改善過程中產生能量才能持續進步。遺憾的是,不斷嘗試修補破損的連結,結果卻適得其反,甚至耗盡能量,縱使一再練習,終究還是感覺不自然、不滿意。由於感覺不到進步,便很難說服自己再嘗試,因此修補破損的連結很快會變成一種偏離、徒勞無功的事。」
「避開自己的能力專攻缺點,並不是勤奮、謙卑,而是不負責任」
所以,大部分對沒有天賦者的訓練,都變成一種挫折、折磨的過程。但相反的天賦不僅是一種「不由自主」的特質,同時也是一種讓人感覺舒服的特質。去從事自己有天賦的事,不但是自己的渴望,學習時也宛如有慧根般學很快,重點是,在從事那件事時,會有種「感覺對了」的滿足感。
如果你讀到這裡有興趣,不妨上網去做做這項「能力發現剖析測驗」,它評量蓋洛普長年研究到的三十四種主導特質,完成測驗後,立即可得到五種最重要的天賦主導特質,而這就是你的專屬特質。但這些特質還算不上能力,你可以研究自己最強的主導特質,找出如何琢磨結合,才能創造出自己的能力。
這三十四種主導特質分別是:成就(achiever)、行動(activator)、適應(adaptability)、分析(analytical)、統籌(arranger)、信仰(belief)、統率(command)、溝通(communication)、競爭(competition)、關聯(connectedness)、回顧(context)、審慎(deliberative)、伯樂(developer)、紀律(discipline)、體諒(empathy)、公平(fairness)、專注(focus)、前瞻(futuristic)、和諧(harmony)、理念(ideation)、包容(inclusiveness)、個別(individualization)、蒐集(input)、思維(intellection)、學習(learner)、完美(maximizer)、積極(positivity)、交往(relator)、責任(responsibility)、排難(restorative)、自信(self-assurance)、追求(significance)、戰略(strategic)、取悅(woo)
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個測驗要有密碼。你必須先花個260元買這本書(去圖書館試試看有沒有這本書,說不定沒人借過,密碼還沒用),取得書後的密碼,才能到線上去做測驗。還有,如果你真的有興趣買了本書上網後,千萬別想隨便做完,不滿意結果再做一次。因為,一個密碼只能做測一次。而且測驗問題的設計就是想找出你最強的主導特質,除非你是亂答,否則重測結果也一樣。
結果準嗎?我覺得它分析出我的那五個主導特質其實都蠻準的。而且也解答了自己行事風格的若干問題:為什麼我對某件事採取這種態度卻不採取另一種態度,原來,那就是我的特質啊。
缺點是,知道自己的五項特質後,難免會很遺憾,為什麼我沒有「統率」、「取悅」、「伯樂」…之類看起來很不錯的特質呢?偏偏有個「蒐集」特質,難怪我會積了十七本日記,難怪我的書架愈買愈多,CD也愈堆愈高,房子簡直不是給人住的…這麼一來,好像有什麼不良行為也找到了合理化的藉口。(我比較擔心自己會變成電視報導那種堆了一屋子垃圾的那種怪叔叔或怪婆婆)
其實我認為找到自己的五種特質只是開端而已,重點應該是後續如何去把這些主導特質磨練成自己的天賦。還是再舉例我那個最強的主導天賦「蒐集」吧,若我不想因為那個特質讓我變成垃圾堆積者的話,書中就建議,也許有這種特質的人雖然讀了不少書,卻不曾要求自己將有趣的文章和事件存檔,因此,我們可以在每週的例行工作做一點小改變,製作一個剪報檔案夾,每三個月至少重讀一次這些資料,很快會發現,豐富的新知使自己更有見識而且更有創意。所以,我現在開始用部落格紀錄一些我看過的書可能是個比較有建設性的作法。希望假以時日,還真能磨鍊出自己某種能力出來。
這本書主要是為企業選人或員工訓練計畫所寫,所以在發掘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五項特質之後,他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教主管如何和不同特質的員工過招。他也建議,在招募員工時,應該「找到對的人上車」,不要再用從前那種以經驗、學歷的招募方式,而是具體分析出該工作需要什麼樣特質的員工,然後去找出這樣的人;此外,也不要用傳統的升遷方式,因為員工某種工作做得好不表示他具備另一種工作的特質,而是要為他量身訂做能鼓勵表彰他,又能讓他適才適所的職務。
看完書後,自己忽然變得輕鬆而包容了起來。就如作者所說,三十四種主導特質組合起來就有幾千萬種的特質。所以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麼一來,為某個人欠缺某種能力而苛求對方或發火,實在是件自虐虐人的事。還有,生命苦短,光找出如何發揮自己那五項特質的時間都不夠用,就別再費力做太多藏拙的事。我們可以設法稍加改進弱點、設計支援弱點的方法或利用主導特質掩護弱點,只要將損害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就可以。人間風景無限,還是以自己喜歡而擅長的事讓自己不白白走這一遭,可能是比較有建設性的事。